•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解锁供应链风险管理困境的密码,尽在网筑 “金盾榜”

    面对更趋严重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的背景下,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强调把供应链放在重要位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表示:“要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提升风险及时识别发现、精准有效处置能力,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力争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切实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风险管理”,一家公司的供应链多达成百上千,公司有关部门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成本逐一监管各级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马上扩散到全局,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易导致产品隐患、管理混乱、资金断裂等严重后果。企业应当建立风险意识,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这也是企业解锁供应链管理困境的密码。

    风险管理难题丛生,供应链企业遭遇增长瓶颈

    供应链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管理,覆盖了采购计划、采购实施、物资运输仓储及供应商管理各业务模块。

    比如品牌企业在采购实施阶段的虚假招标、评标不当,物资管理方面的“货不对版、账实不符”,供应商管理方面的“供应商准入管理风险、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风险、供应商评价管理风险等”,会给公司带来合规风险和履约风险。

    上游厂商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赊销迅速扩大销售额,但是采取赊销的方式,赊销风险也随之而来。赊销形成应收账款,供应商可能承担来自买方付款的信用风险,而预付的情况下,买方承担来自于供应商履约交货的供应链风险。近年来,随着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账期违约概率和坏账成本也进一步增加。

    图片1.png
     

    另外,供应链企业在风险管控上也存在着很多痛点:一是跨机构数据获取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差,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缺乏;二是通过人工收集信息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信息滞后,对风险的预判精准性大打折扣;三是缺乏过程监督,没办法在合作过程中对合作企业进行全流程风险监控,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无法提前预警。在此背景下,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风险管控的方式应运而生。

    建设商业信用体系,“金盾榜”重磅来袭

    在供应链风险管理数字化进程中,网筑作为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数字风控解决方案——【网筑风险专家】,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及领先的数据技术能力,赋能传统行业,携手数字风控管理之路。

    近日网筑联合行业研究机构、权威媒体共同发起行业公益性企业信用榜单——金盾榜,组委会通过走访调研【网筑风险专家】评估系统中的风控模型、数据分析等维度,评选出泛建材行业中的诚信企业,共设置钻石榜、铂金榜、黄金榜、荣誉榜四个等级。2022第五届金盾榜于10月1日正式启动,目前已有上千家企业报名。

    图片2.png
     

    “金盾榜”的设立,看似是一个诚信价值的榜单,背后却为供应链企业风险管理的困境破局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

    上榜企业可获得专属的诚信金盾标识,相当于得到了业内通行的信用凭证和社交货币,这是数字时代的信用资产,可链接到更多优质资源,降低与合作伙伴的信任成本。除此之外,还可以获得包括诚信认证、资信赋能、风控加码、品牌宣传等多重核心价值。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金盾榜正在建设出一条全过程、全动态和全量化的大数据商业信用体系。该体系集纳了数百个微观指标的企业经营数据,覆盖了上万家企业主体,累计归集入库数据数亿条,可为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精准画像,实现数据和资源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

    此前不少入围企业表示,金盾榜提高了企业自身对诚信的重视度,提升了企业的自我约束、守信意识。诚信履约为企业带来了好的发展,而好的发展促使企业自身不断规范履约、提升业务能力,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循环。

    金盾榜的势能席卷供应链产业,将风险管理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识深刻植入企业管理层,掀起业内对供应链企业数字重构的大讨论。作为发起方之一的网筑,赋予了金盾榜非凡的产业价值,秉承着开放、共创、共享的理念整合数字生态圈,定位成企业风险管理和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将泛建材行业大数据搭载更多应用场景,全方位服务生态企业破局突围。中小企业可嵌入生态补短板,品牌企业构建数字化能力与技术竞争壁垒。

    (新媒体责编:wan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