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孟春:放眼全球,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

    12月24日,在“2022中国政信发展论坛暨第七届中国PPP投资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孟春做了重磅报告--《从2022看中国发展新蓝图与区域发展机遇》。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科学谋划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及大政方针。在严峻的形势下,国内外都十分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既着眼当下又重点局部未来的经济发展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疑虑,增强了全世界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从二十大报告看中国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升产业供应链的韧性和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开拓国际新空间,推动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孟春在报告中提到二十大指出的发展目标--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催人奋进,为中国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孟春认为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在刚刚过去的十年,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新消费、线上消费、绿色消费等孕育新机遇。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领先全球,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30%。

    孟春认为未来我国有能力也有底气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更为清晰的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

    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在我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至关重要,在二十大报告的指引下,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孟春提出区域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当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力量,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东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现代制造业领先的优势、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向全球价值链更高层级攀升,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

    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在“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位优势,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度,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生产方式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未来在二十大报告方针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经济将迎来新动能和新机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落实进程将加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将不断提高,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将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机遇。

    孟春提出,放眼全球,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未来最好的投资在中国,相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导向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各界将不断增强对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的信心。

    新蓝图绘就新画卷,在我国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实现跨越式提升,政信金融大有可为。

    本次论坛由政信产业联盟、政信投资集团、中国PPP投资论坛组委会联合城市新发展论坛共同主办,由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政信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PPP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指导。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