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面部一枝花,全靠鼻当家”,鼻子位于面部的最中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医美的普及,近年来与“鼻子”整形有关的话题讨论度越来越高。打开某红书平台,就有不少关于“鼻修复”“鼻整形”的内容,大部分帖子中的求美者初鼻整形手术失败,鼻部形态不佳,甚至造成鼻畸形,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沉重的影响。
“不同的鼻型,不同的材料,求美者的个人预期,也是决定鼻整形手术术式与难度的关键。”最近,美莱华南旗舰院整形美容科鼻部学科带头人、美国射极峰中国首批鼻修复中心特聘高级专家、美国西南中心医学院中心外科访问学者杨万忠医生参加《名医直播间》节目专访时,对当下求美者关心的鼻整形与修复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鼻整形并不是单纯地对高度及弧线的改善,应该根据求美者面部特征进行全方位的调整,鼻子才会看起来更完美,与脸型更协调。”
返修率达 60% 鼻修复手术是个老大难
有统计数据表示,鼻部整形术后“返修率”高达60%,每年因鼻整形失败需要修复的群体在30万人以上!由于国人的鼻部皮肤本身较薄,延展性不如欧美人,鼻整形手术过程中容易出血、留疤,甚至出现肿胀,都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另一方面,过去我国鼻整形领域受西方主流大破大立的解构重建学说影响较深,均以开放式入路重构鼻部结构为主,主张将鼻部全部打开彻底剥离后再重建。这种术式对大部分本身鼻骨基础较差的求美者来说,术后容易出现问题,也因此导致“返修率”较高。
与初次鼻整形手术相比,二次返修的鼻修复手术更复杂,难度更高。鼻修复术中,医生可能会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初鼻整形时,医生主要是改变鼻部原始形态,而鼻修复则是对已经成型的产品再造,更考验医生对鼻部结构的复位和功能性重建的能力,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结构错位、瘢痕增生、皮肤软组织痉挛等问题,对新鼻形的塑造也是比较大的阻力。技术经验尚浅的医生不一定能很好的驾驭,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甚至可能导致“一修再修”的恶果。
但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他们不仅有前沿的审美理念,更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练就出娴熟的技术,不断总结和积累形成自己的案例数据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快速反应,准确应对。
研创 “ 忠式仿生修复鼻 ” 专治问题鼻
一开始,杨万忠医生还是以初鼻手术为主,因为效果和口碑都很好,慕名前来做鼻修复的求美者也越来越多。杨万忠医生也因此不断提升鼻整形的美学标准,不断升级技术。2022年,杨万忠医生与鼻整形权威大咖强强联合共创共译的《保留性鼻整形》著作出版,为鼻整形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2023年,杨万忠医生参与共译《亚洲人鼻整形术》出版,为亚洲人适合的鼻整形术式和材料探索出更具个性化的美学方案,而忠式仿生修复鼻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
在此前举行的美莱2024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杨万忠医生针对“忠式仿生修复鼻”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主要通过对鼻子软组织罩、软骨、骨性结构升级,可有效攻克鼻修复形态复位难、疤痕明显、难兼顾美学的问题,具有安全、自然、稳固、持久等独特的优势。”
据了解,该产品是杨万忠医生根据其20多年临床大数据的总结,借鉴了逾万宗鼻整形案例,独有的“忠”式仿生美学体系搭建仿生鼻部黄金三角,采用舒适保留直曲法及榫卯叠加法巧妙结合,帮助求美者恢复并升级完美鼻部形态,是现阶段解决大部分鼻修复难、鼻形态不佳等问题鼻的超级武器。
美学荟萃 忠式仿生修复鼻引领业界技术发展
要塑造好鼻型,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鼻好看。随着美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不断提升审美水平,对鼻部形态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忠式仿生修复鼻运用黄金三角鼻雕的理念,将金字塔力学、美学理念融入鼻整形手术中,运用三维椎体构架式理念,结合几何力学、组织学、美学,在最大化保留鼻子原有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鼻部生物力学软骨至佳的基础上,精准搭建符合美学标准的鼻部黄金三角完美比例,使鼻部整形效果、美观度最大化,为求美者打造浑然天成的美鼻。
一直以来,业界都在探索如何用最微创的方式,最小的代价来帮助求美者获得最优的鼻整形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创为主,损伤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的方式已经成为大方向。忠式仿生修复鼻,利用舒适保留直曲法,以独特的微创手法,配合独家器械,,对鼻根偏曲鼻进行修复的同时,最大化保留鼻部原本的结构,对于控制损伤、缩短恢复期、保留鼻功能与微创无痕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让鼻部形态恢复原生自然,还能做到快速恢复,即做即走。榫卯叠加法,以交错叠加的方式,配合杨万忠医生的独家手法处理材料,达到一次修复稳固一生的自然持久效果。
作为美莱鼻整形领域的拳头产品,杨万忠医生研创的忠式仿生修复鼻东西方美学荟萃的代表作,依托前沿的美学设计理念,与精湛的医学技艺,将为求美者还原最自然独特的个性美。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