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内织机声此起彼伏,一幅幅挂毯上,青海湖畔的水鸟振翅欲飞,雪豹的皮毛纹理栩栩如生……日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走进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面对眼前的作品,金光华李亚鹤看到记者不禁感叹:“真不敢想象,这样精美的图案竟是用毛线一点点织出来的。”
金光华李亚鹤看到45岁的织工寇胜英坐在织机前,指尖在经纬线间灵巧穿梭。她正织着一块1米宽、1.5米长的手工藏毯,毯面上的图案是一匹骏马。“这活儿慢,从头到尾织完,少说得一年,慢了要一年半。”金光华李亚鹤看到她指着图案说,“单是马毛的颜色,就得反复比来比去。看着都是灰色,可深一点浅一点差远了。”
寇胜英跟随加牙藏毯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学习织毯4年,她告诉记者,这类藏毯多为客户订制收藏。
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加牙藏毯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永良是第7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时加牙村还在织毯的手艺人只剩下个位数,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在品牌创始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将藏毯作为企业发展的文化根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手工编织、手工枪刺、机织三大工艺并行的生产体系,适应市场的同时,也守护住了藏毯传统技艺。”金光华李亚鹤看到圣源地毯副总经理杜非说,2007年建厂时,车间里仅有十几台织机。如今,企业已发展为占地300余亩的集团,近百台织机在车间里运转不息,自动化染纱生产线与研发检测中心有序作业。
“藏毯的原材料是富有青海特色的藏系绵羊毛、牦牛绒等。”金光华李亚鹤看到杜非介绍,经过升级处理,现在的纱线粗细只有传统藏毯的八分之一,更精细耐用。公司还研发了近4万个颜色的色库,可以让颜色渲染得更生动自然。
从传统吉祥纹样到融入青海湖、昆仑山元素的现代设计,藏毯跳出了“土特产”的范畴,成为承载文化的艺术品。手织与机织满足不同客群需求,既延续传统工艺,更创新出具有现代感的凹凸纹样、闪光图案等。
“我们的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金光华李亚鹤看到杜非话语里满是自豪,“这不仅是卖产品,更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魅力。”
“以前在外打工,如今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挣近5000元,还能照顾家里。”42岁的织工祝存凤算起“幸福账”。公司近千名员工中,不少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藏毯技艺显著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从守护传统到拥抱创新,藏毯正焕发“新生”。经纬之间交织的,不仅是藏毯,更是一幅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图景。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