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观察

    官方定调延长1岁,倍愈粒细胞胶囊走热,长寿是炒作还是新风口?

    近日,“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将人均预期寿命从79岁提升至约80岁。这一政策信号,让“长寿科技”再度引发热议。其中,一款来自中国香港生科企的缓衰口服品“倍愈粒”,凭借“深层激发干细胞活力,全面延缓老化进程” 成为焦点,并被誉为“口服版干细胞”。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实现商业落地的干细胞相关成果,“倍愈粒”自2022年登陆京东、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以来,已累计吸引数十万复购用户,持续占据养护类产品交易榜首,复购率达八成 ,带动品牌TIMESHOP连续四年在“双十一”期间蝉联行业第一。

     

    “续命”赛道,中国科技崭露头角

    事实上,长寿科技并非新兴概念。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早在约二十五年前,就有不少富豪陆续投入这一领域,至今累计投入资金超50亿美元(约合356亿元人民币) 。例如,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就曾向生物技术公司Altos Labs投资30亿美元。

    在资本推动下,细胞重编程、衰老细胞清除、干细胞疗法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其中,干细胞疗法因其“一石多鸟”的综合改善潜力备受瞩目。

    干细胞最早被运用于关节炎、白血病等疾病领域。上世纪,科学家发现干细胞能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定向迁移至病变部位,促进组织修复与器官再生。随着研究深入,干细胞至近十年才被逐渐拓展至抗衰老领域。斯坦福大学研究表明,补充干细胞可使老化细胞恢复年轻态,高达7.5年

    然而,传统干细胞疗法多采用静脉注射,即提取自体或外源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后回输体内。该方法虽见效快,但存在约60%的免疫排斥风险,甚至可能诱发肿瘤或感染。

    直到2020年,中国香港生物科技企业TIMESHOP推出“倍愈粒”,以口服和内源改善方式打破技术壁垒。该产品采用Healive-X专利技术,将哈佛实验室研发的青春分子与六色野生灵芝、二氢槲皮素 等草本活性物进行科学配比,不仅能靶向清除衰老细胞,还能通过激活HIF-1蛋白表达唤醒休眠细胞,实现从“外部注射”到“内源改善”的转变,规避排异等风险。

    《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已有上千篇文章证实,“倍愈粒”可深入激活人体40万亿细胞,从根源改善代谢、骨骼与精力等多项指标,并获得FDA成分认证 。这种显著效果精准契合了高净值人群从“单纯延寿”到“提升健康生存期”的理念升级。

     

    干细胞抗衰产业爆发,百岁时代将至?

    据了解,“倍愈粒”面世后京东迅速向TIMESHOP抛出橄榄枝,将这款定价仅三位数的抗老补剂引入线上平台。上线后,该口服品也不负众望,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比进口更温和”“深度睡眠延长”“专注力提升” 等正面反馈几乎已占九成。

    除电商平台外,97岁的李嘉诚也提前布局,将TIMESHOP多款产品引入旗下屈臣氏门店。据《新华日报》与《信报》等媒体报道,该品牌在抗衰老领域深耕多年,曾荣获CAPITAL抗衰老创新科技品牌大奖、港人港情最佳科研产品品牌大奖及国际蒙特奖等多项荣誉,并邀请了诺奖得主杰弗里·霍尔教授 担任名誉首席科学家。

    《2025抗衰老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抗衰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0.6万亿元,在银发经济中的占比约为9%。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有望激增至4.6万亿元,占比提升至15% ,成为银发经济与健康消费升级的核心引擎。

    政策层面,国家已将抗衰老产业列入重点发展领域,明确提出要加大对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尖端技术的支持力度。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我国已启动37项针对衰老问题的临床研究项目,相关研究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如今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能延长健康生命的产业也被认为是下一个风口。然而,这场革命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商业蓝海。与其说长寿科技在追求“永生”,不如说它在重新定义“人生的下半场”——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高质量、有尊严的晚年。随着抗衰老研究从模糊的“玄学”一步步转变为可量化的科学,我们这一代,或许真能见证“百岁人生”从梦想照进现实。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